质控标准品是实验室质量控制的基石,其正确使用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。然而,在实际操作中,许多实验室因忽视细节导致质控失效。以下从储存、使用、管理三个维度,系统梳理常见误区及解决方案:
一、储存与保管误区
误区1:未遵循说明书储存条件
问题:质控标准品对温度、湿度、光照敏感(如某些生物活性标准品需-80℃保存),错误储存会导致其降解或失效。
解决方案:
严格按说明书要求储存,并配备独立温湿度监控设备(如冰箱温度报警器)。
示例:某实验室因将酶活性标准品置于4℃而非-20℃,导致质控结果持续偏低,更换储存条件后恢复正常。
误区2:反复冻融
问题:多次冻融会破坏标准品分子结构,导致浓度变化。
解决方案:
按单次使用量分装,避免反复解冻。
示例:某药物标准品分装为100μL/管,单次取用1管,剩余继续冷冻保存。
误区3:忽视有效期与开封后稳定性
问题:标准品开封后稳定性可能缩短,但实验室常忽略此点。
解决方案:
记录开封日期,并在瓶身标注有效期(如说明书未明确,需通过稳定性实验确定)。
示例:某金属离子标准品开封后3个月内使用,超期后重新校准或更换。
二、使用操作误区
误区4:直接使用未复溶或复溶不当
问题:固体标准品需溶解,但溶剂选择、浓度配比错误会导致浓度偏差。
解决方案:
按说明书选择溶剂(如甲醇、水),并使用校准过的移液器准确配制。
示例:某有机污染物标准品需用甲醇溶解,误用乙醇导致回收率异常。
误区5:未进行均匀性检查
问题:同一瓶标准品不同部位浓度可能不均,直接使用会导致结果偏差。
解决方案:
使用前充分混匀(如振荡、倒置),并随机取样检测均匀性。
示例:某维生素标准品未混匀导致前3次检测结果偏高,后续混匀后恢复正常。
误区6:未进行基质匹配
问题:质控标准品的基质(如溶剂)与实际样品不同,可能引入基质效应。
解决方案:
尽量选择与样品基质一致的标准品,或通过基质加标法消除干扰。
示例:检测血清中药物浓度时,使用含血清基质的标准品进行质控。
三、管理与记录误区
误区7:未建立台账与追溯体系
问题:标准品来源、批号、使用记录缺失,导致问题无法溯源。
解决方案:
建立电子台账,记录采购、验收、储存、使用、报废全流程。
示例:某实验室因未记录标准品批号,导致质控异常时无法追溯问题批次。
误区8:忽略标准品与检测方法的匹配性
问题:标准品浓度范围与检测方法不匹配,导致质控失效。
解决方案:
选择浓度覆盖检测范围的标准品,并定期验证其适用性。
示例:某方法检测限为0.1mg/L,但标准品浓度为10mg/L,需稀释后使用。
误区9:未定期参与能力验证或比对
问题:实验室自用质控标准品,但缺乏外部验证,可能掩盖系统性误差。
解决方案:
定期参加能力验证或与其他实验室比对,确保质控有效性。
示例:某实验室连续3次质控合格,但能力验证结果偏差,发现标准品校准曲线异常。
四、总结与建议
核心原则:
严格遵循说明书:储存、复溶、使用均需按说明书操作。
建立标准化流程:从采购到报废全流程规范化管理。
强化人员培训:定期培训质控标准品使用规范,避免人为失误。
实用工具:
使用标准品管理软件(如LabWare LIMS)自动记录台账。
制作标准品使用SOP,明确每一步操作细节。
案例警示:
某实验室因未分装标准品,导致整瓶污染报废,损失超万元。
某医院因未校准质控品浓度,导致患者检测结果误判。
通过以上措施,实验室可有效避免质控标准品使用中的常见误区,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。